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是一种基于主体哲学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教育活动的认识,是一种教育的观念或教育哲学思想,它相对于依附性教育或客体教育而言。
其基本观点是: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价值是教育的价值;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使之成为时代需要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
主题教育的含义
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主体教育认为,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就是要以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目的。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也必须具有主体性。如果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不具有主体性,而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附庸,教育就不可能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也就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教育,不可能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培养。所以,主体教育就是使教育以主体性的方式,建构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活动,它是主体性的教育目的和主体性的教育方式的结合。
主体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实施民主管理。
多数人参与政治,参与决策,参与比较复杂的工作。而实施民主管理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既做老师又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目前中学生心里话不愿对班主任讲,原因就在于一些老师总是以管理者的面孔出现。学生学习生活在班级中,对班级事务有发言权。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那么,班级就会出现良性运转,而教师、班主任也就会举重若轻。学生管理班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2.实行目标管理。
组织学生自主制定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目标,自主贯彻并执行工作目标,自主检查并评估工作目标的达成度。这些目标包括班风建设长期目标,班级形象设计阶段性学期目标和以常规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短期目标。这些目标的制定都是在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共同商量,确保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前提下制定的。使每个成员提高主人翁意识,培养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制力。
3.实施自我管理。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管理,参与管理,学会管理。认识管理,就是让学生了解管理的模式、体制、机制、目标、职能、制度、方法等。参与管理,就是让学生局部地、有选择地亲身参加管理实践,在管理中学会管理。在这种班级教育管理中,因为优化了教育管理的内在机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整个班级教育管理的运转之中,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管理主体,能够自主性地控制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若干自变量,以使之产生预期的教育成绩、管理效果。但是,这种自控性也是相对的,它离不开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在班主任督导下的学生自控性教育管理。